首页 > 新闻中心 > 未来十年,磨料磨具将从“耗材”变成“技术材料”

未来十年,磨料磨具将从“耗材”变成“技术材料”

2025-11-25浏览量:5

信息导读:

过去两个月,行业里关于磨料磨具市场的预测报告陆续发布,不少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无论机构来源,数据都指向同一个趋势——磨料磨具产业正在进入一个更加“长线的、结构性的变化期”。
这次我们不再从“市场规模”“CAGR”这些常规角度去重复讨论增长动力,而是换一个视角:欧洲磨料磨具行业正在往哪里变?为什么变?它会如何影响未来十年全球供应链?

最近 FMI 的报告给出了不少值得深挖的信号。

1.为什么大家都盯着欧洲?因为它的产业升级已经开始倒逼磨料磨具体系改变

很多人谈欧洲市场时都习惯说“成熟”“稳定”,但这几年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它的产业结构正在往两个方向急速倾斜:

一个是更高精度(航天、半导体级制造)
一个是更绿色(低排放、可回收、环保结合剂)

这两个方向对磨料磨具的要求完全不同,却同时在增长。也正因为如此,欧洲地区虽然整体增速不算快,但需求结构的变化正在重塑产品标准。

比如:西班牙、法国的航空航天上下游正在扩大精密部件加工产能;汽车行业在电动化大潮中,大量轻量化铝件、复合材料件需要更高耐热、更强切削力的磨具;欧洲环保法规逼着企业必须换低排放、长寿命、可回收的磨料磨具体系。

一句话总结:欧洲不一定增长最快,但它正在成为磨料磨具“新标准”的来源地。

2.人造磨料的时代真正来了:不再是“替代”,而是“基本盘”

FMI 预测 2025 年人造磨料及制品占比将达到 65%。

包括:晶圆抛光、微研磨;EV 动力系统高精密零部件;航空航天表面处理;自动化产线上的恒定效率研磨等。

在欧洲尤其明显——传统天然磨料在高端制造中的存在感正在快速下降。更重要的是,人造磨料已经从“高性能”转向“可工程化”。

工程化意味着:晶粒结构可控;耐热性更稳定;能适配机器人、机械臂、数控系统;可重复性更强、寿命更长。

对于追求一致性和可追溯性的欧洲制造来说,这才是关键。

3.固结磨具为什么又火起来?答案藏在自动化里

FMI 数据显示:2025 年固结磨具的占比将达到 48.5%。
很多人可能会问:固结磨具明明是个“老产品”,为什么还在涨?

原因很简单:全球自动化研磨系统爆发了。

机器人打磨、机械臂去毛刺、数控磨削、自动化动力总成精加工……

这些系统最怕“不稳定”,而固结砂轮的寿命、材料去除率和一致性正好满足需求。
特别是在欧洲:EV 电机壳体、轻量化底盘件、航空结构件预处理等,这些都依赖高可靠性砂轮。
你会发现,固结磨具的增长,不是因为传统市场涨了,而是自动化把它推上了新周期。

4.电子行业成“吞噬型需求”:不是增长快,是吃得多

FMI 预测:电子行业 2025 年磨料磨具需求占比 33.4%,仍是最大终端用户。

重点不在“比例大”,而在于电子产业正在不断吞掉更多精密加工资源。

晶圆变薄→ 要更高精度微研磨
芯片结构更复杂→ 去毛刺难度提升
高频设备更敏感→ 表面粗糙度要求更严
消费电子不断迭代→ 产能持续扩张

换句话说,电子行业不光体量大,而且永远在升级。更关键的是,这条产业链高度全球化。研发在欧美,日本是关键供应国,中国与东南亚是制造中心。这也让磨料供应体系必须“全球同步升级”。

5.全球市场差异越来越大:亚太在扩容,欧美在提标,中东在补位

这次报告对区域差异的描述非常现实:

亚太:增长最快(印度 6.4%,中国 4.8%),汽车、电子、基建、智能工厂齐头并进。这里的增长更像“扩容”。

欧洲:稳,但结构升级快。航空航天、电动汽车、精密制造,都是高门槛行业。欧洲不是要变大,而是要变“更尖”。

美国:高端制造驱动刚性需求。国防、半导体、航空航天,需求不看经济周期。属于“战略级刚需市场”。

沙特:2030 愿景正在把产业链拉进来。金属加工、基建、制造业扩张速度非常快。是典型的“起步快、需求猛”的新市场。

从全球视角看,未来十年的磨料磨具市场更像是“三条赛道”并行:

亚太:产能中心

欧洲/美国:标准与高端需求中心

中东:快速增长的新兴需求中心

6.未来十年的关键字不是“增长”,而是“重构”

FMI 的核心信息其实不是“市场会到 852 亿美元”,而是这些趋势:

自动化让“工程磨料”成为基础配置;环保法规倒逼整个行业革新结合剂体系;超硬磨料正在从高端应用扩散到中端制造;智能制造让“长寿命 + 稳定性”远比低价更重要。

你会发现,行业越来越不像传统“耗材”,更像“技术材料”。未来磨料磨具行业的竞争不是“谁更便宜”,而是:

谁能与机器人产线适配

谁能满足碳排标准

谁能在微米级精加工里更稳定

谁能在高温、高速条件下保持寿命

这是一场彻底的标准重构。


0
留言区

留言板

还没有内容,赶快发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