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十三:看看那些有百年历史的磨料磨具磨削企业
信息导读:
有百年历史的磨料磨具磨削企业系列十三,感谢大家的持续关注,今天我们继续去深入了解这些企业的历史与传承。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企业是Kämmerer、Wendt GmbH。
Kämmerer
无论是较重的打磨,还是高光泽的完美抛光,Kämmerer都能提供合适的砂纸,满足木材、金属、大理石、皮革等各种应用场景,从粗磨到精磨一应俱全。Kämmerer的产品保证加工过程安全、顺畅,无论在手工操作还是机械加工中都同样高效。它们由专用造纸机生产,能够处理定量范围从120至500 g/m²、幅宽500至2050毫米的基纸。Kämmerer的干磨砂纸产品和精整砂纸为各种高性能涂附磨具提供了完美基材。产品系列丰富,客户群体同样广泛,从家族企业到大型跨国公司均在其中。


从一座小水磨坊到一家国际化公司
在哈泽河(埃姆斯河的支流)畔的一座纸浆磨坊。将碎布制成纸张——这就是我们公司1808年的起点。当时,一位来自奥斯纳布吕克的机智造纸商古斯塔夫·威廉·奎尔(Gustav Wilhelm Quirll),选择了如今我们仍在使用的同一地点建厂,用于生产特种技术纸。当时,人们利用当时的水力将碎布制成纸浆,然后通过纯手工工艺将其制成纸张。此后,经历了工业革命、战争、经济危机以及所有权更替——造纸生产却一直延续了下来。顺便一提,“KÄMMERER”这个名字是在1908年才出现的,当时古斯塔夫与鲁道夫·凯墨勒兄弟(Gustav&Rudolf Kämmerer)收购了工厂,并将其转型为电气行业用纸制品制造商。

KÄMMERER历史
1808年:造纸与商业的开端这一年,拿破仑与德国大文豪歌德在爱尔福特会面,距歌德小说《亲和力》发表仅一年。当时正值浪漫主义艺术鼎盛时期,画家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正处于创作巅峰。而就在1808年,一位富有远见与精力充沛的企业家——古斯塔夫·威廉·奎尔,为一个延续200年的企业史奠定了基石。

1849年:早期工业化生产19世纪的奥斯纳布吕克地区:这里已聚集了两家造纸厂,还有铸铁厂和砖瓦厂。一座煤矿养活了800多人。所有这些企业都可以称为“早期工业化”,因为它们同时具有工厂和作坊的特征。奎尔经营的造纸厂里,主要工序依旧依赖手工,由工资劳动力在分工制下完成。然而,机械化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也让它更像是一家工厂。

1900年:碎布——需求旺盛的原材料将碎布准备为造纸原料,是一项极其繁重的工作。首先要进行分类。工人们或许常常好奇:这些衣服曾经是谁穿过的?而如今它们却出现在哈泽磨坊。随后布必须被切碎并清洗。尽管半机械化的碎布粉碎机开始逐渐应用,但在此后的几年里,造纸厂里的女工仍需手工完成所有工作。

1908年:直到1908年的进一步发展到19世纪中期,工业化的浪潮已势不可挡。工厂烟囱林立,蒸汽机和铁路征服了世界,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寻找工作。作为一名造纸商,奎尔很快捕捉到这些变化。1849年,他作出了一个关键决策——投资一台现代造纸机。此举对企业的延续至关重要,因为机器造纸厂正逐步取代全国各地的传统纸坊。要想在经济上生存,就必须押注于进步。

1908年:出售给凯墨勒兄弟1869年,奎尔决定将哈泽磨坊出售给他的表亲威廉·韦斯特坎普(Wilhelm Westerkamp),并坚持让尤斯图斯·埃格曼(Justus Eggemann)成为共同所有人。从此,工厂以“Westerkamp&Eggemann公开商事合伙公司”的名义运营。此阶段的纸品生产主要集中在书写垫纸、文件夹和书写纸等常用品上。但真正成为明星产品的,却是用于烟草袋的蓝纸。然而,由于两位厂主都没有继承人愿意接手,这一时代很快结束。1908年,工厂被两兄弟收购:工程师古斯塔夫·凯墨勒与商人鲁道夫·凯墨勒。
1910年:凯墨勒兄弟合伙公司纸厂1908年10月1日,新公司成立,最初名为“Westerkamp&Eggemann继承者,业主:凯墨勒兄弟”。1910年4月,公司更名为“Papierfabrik Brüder Kämmerer”(凯墨勒兄弟纸厂),并在同年7月转为有限合伙企业。

1918年:Felten&Guilleaume与AEG成为股东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Felten&Guilleaume与AEG公司入股凯墨勒兄弟纸厂,尽管管理权仍掌握在兄弟手中。此后,公司改名为“Papierfabrik GmbH,vormals Brüder Kämmerer”(有限责任纸厂,前凯墨勒兄弟)。此次收购促使第三台造纸机投入运行,但随之而来的电力消耗大幅增加。为此,公司决定自建电厂。1939年增设了一台备用涡轮机,以确保生产的连续性。

直至1939年:有限责任纸厂的发展凯墨勒兄弟在接管造纸厂后,就已决定对生产方向进行彻底转型。他们认识到,原有产品既不具备前景,也无法带来经济上的转机。敏锐的商业直觉与对市场的观察,使他们选择了专用产品。当时的市场环境也十分有利:德国电缆行业急需本土绝缘材料供应商。兄弟二人抓住机遇,与电缆制造商建立联系,并与Felten&Guilleaume Carlswerk及AEG公司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
1940年:建造自有装卸码头
通往埃姆斯-威悉运河主干的支线工程已于1915年冬完工。这条支线很快就对凯墨勒的员工(被称为“Kämmeraner”)变得至关重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原本互为竞争对手的凯墨勒纸厂与Schöller纸厂联合组织了内河驳船,用于运输煤炭。1936年,工厂管理层向当局递交了建造装卸码头的规划申请,随后与奥斯纳布吕克市政当局和水路管理部门展开谈判,最终获得批准:码头于1940年投入使用。

1943年:第三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现存的少量关于凯墨勒纸厂的史料,来自第三帝国时期,它们反映出当时普遍存在的战争宣传。事后看来,宣传与事实之间的界限难以明确区分,两者往往交织重叠。1944年3月出版的刊物《Der Tambour》曾刊登过关于“Papierfabrik G.m.b.H.vormals Brüder Kämmerer”的报道,其中还提到有来自乌克兰的东欧女工。
然而可以确定的是,公司在那段不幸的岁月里算是幸运的,几乎没有遭受严重破坏,并在1945年12月就完全恢复了正常生产。

1945年:经济奇迹
1945年,战争结束,工厂仅受到轻微损坏。生产恢复正常,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当时工厂处于英国占领当局的管控之下。战后年代是物资配给的时期:煤炭、木浆,甚至成品纸都需要凭纸票领取和兑换。幸运的是,纸厂迎来了机遇:农业收割急需用作捆扎绳的纺织纸需求增长,而凯墨勒人成功拿下了这一合同。

1958年:小型试验机
一台来自奥斯纳布吕克的试验纸机走向了世界。建造试验纸机的想法——或者说是愿景——其实来自古斯塔夫·凯墨勒本人。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尝试使用一台来自英国的微型纸机进行试验,但其用途十分有限,因为幅宽只有10厘米,许多工序根本无法完成。
凯墨勒的设想是:为什么不建造一台完全模拟全尺寸造纸机工作原理的缩小版纸机呢?一台真正的机器,但以微型呈现。其目的十分明确:能够在不影响现有生产的情况下,试验新型纸张和原材料。

1976年:芬兰Ahlstrom与Kemi OY收购凯墨勒
1976年成为转折点:这一年,公司被芬兰的两大集团——Ahlstrom与Kemi OY——收购。促成这一事件的因素之一是,作为凯墨勒两大股东之一的AEG财务状况不佳。因此,AEG与Felten&Guilleaume共同决定出售工厂。此举恰好与芬兰Ahlstrom集团的战略目标契合——扩大其在欧洲,尤其是德国的业务。
此后,凯墨勒作为一个自主经营的业务单元,在芬兰管理层的领导下继续运营。
1979年:Ahlstrom成为唯一所有者
很快,人们意识到芬兰人计划进行重大变革。公司产品组合已不再符合市场需求,而纸厂使用的技术也已过时。Ahlstrom启动了一项大规模技术现代化计划。财务复苏的步伐较慢: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位于奥斯纳布吕克的纸厂仍在持续亏损。然而,回过头来看,有一点十分清楚:Ahlstrom的收购确保了公司的延续。

1981年:团队创新——壁纸事业的诞生
测试、再测试,尝试新原料,调整配方,推翻重来——这一过程被纸张工程师乌尔里克·阿内贝格(Ulrik Arneberg)日复一日、周复一周地重复。他常常与同事们一起在晚上出现在工厂地下的小实验室里,试图在一小片纸张的性能上取得哪怕一点点改进。最终,其中一款小样品成为了壁纸背衬材料,并走向了大规模生产。1981年,由此成为凯墨勒壁纸事业部的诞生之年。

1989年:电厂——为造纸提供能源
奥斯纳布吕克的一项试点项目:Ahlstrom在排放控制领域发挥了开创性作用。1984年,纸厂加入了一个试点项目,该项目后来在德国乃至海外都取得了巨大成功。直到今天,排放监测仍依赖远程数据通信系统,利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将废气排放读数直接传输至地方政府的IT系统。当年,这个被称为“玻璃烟囱”的项目可谓一时轰动。
1989年,工厂的传统锅炉系统被一种创新方案取代:一台“流化床锅炉”正式投入运行。

1996年:为“海神的事业”提供水源
两百年前,造纸工人使用的水未经任何过滤,直接从哈泽河抽取,进入纸槽后又被直接排回河中。从20世纪60年代起,凯墨勒的工程师们不断改进水过滤工艺,设计出两级过滤系统,可将悬浮颗粒从水中分离并沉积。凭借持续的技术升级与先进的环境管理,如今的用水量相比十年前下降了约20%。所有废水检测数据每天在厂内检查一次,此外还会有外部机构每12个月进行一次突击抽检。

2001年:KÄMMERER GmbH更名为Ahlstrom Osnabrück GmbH
直到20世纪90年代,奥斯纳布吕克工厂才逐渐成为全球Ahlstrom集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员工和业务伙伴来说,这一变化最直观的体现是公司标识逐渐发生转变——KÄMMERER变成了Ahlstrom KÄMMERER,最终成为Ahlstrom Osnabrück。对长期在厂员工而言,这个变化或许有些令人惆怅,但它无疑是融入跨国集团运营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步。

2008年:公司二百周年庆
“历史已经证明——无论是在Quirll、KÄMMERER,还是Ahlstrom的旗帜下——我们始终能够找到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办法。我们经受住了碎布与水源短缺、战争和经济衰退的考验。但有些东西始终不变:我们的团队精神,以及我们对公司和使命的认同。事实一次次表明:只有团结一致,我们才能保持强大。纸张生产的质量以及所有部门顺畅运作,完全依赖于员工的素质。我们的员工,确实是成功的基石。”——于尔根·厄斯(Jürgen Oess)

2014年:一家老名字的新公司——KÄMMERER GmbH
2012年,Ahlstrom集团决定出售其特种纸业务部门,并在瑞典Munksjö集团找到理想的合并伙伴。但由于欧盟委员会的竞争与反垄断规定,奥斯纳布吕克工厂的3号和4号纸机不能包含在出售范围内,因此该部分业务由德国金融投资方Perusa收购。自2014年1月1日起,这两台纸机及约270名员工组成了一家老名字的新公司:KÄMMERER GmbH。

2017年:合并使凯墨勒在奥斯纳布吕克重获厂区
在剥离之后,Ahlstrom Osnabrück GmbH仍在同一厂区运营,生产海报纸、壁纸基材和硅基纸(用于不干胶标签的背纸)。尽管公司名称不同,但两家公司在地理位置和服务领域(如维修和管理)上紧密相连。随着凯墨勒在2016年底收购了剩余的Ahlstrom纸机,2017年起,KÄMMERER Spezialpapiere GmbH与KÄMMERER Paper GmbH开始作为姊妹公司共同运营。

2020年:专注于可持续的流程与产品
凯墨勒投资超过600万欧元用于电厂的可持续与前瞻性改造。目标十分明确:大幅降低碳排放、减少能源消耗、保持高水平的自给能力。为此,电厂的燃料由煤炭改为废木料。同时,公司产品的环保解决方案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关注点。阻隔纸的初步测试已经展开,这类产品有望成为食品和包装行业中塑料薄膜的重要替代品。

2023年:让数字化转型具备未来竞争力
公司正全力推进绿色与数字化转型,以实现气候中和。机械与工艺正不断现代化和数字化,投入巨大,变化明显。
为确保未来,凯墨勒也在推动“多代共存型企业”的建设。目标是形成年轻人与经验丰富员工的健康组合。学徒计划“Du hast uns gerade noch gefehlt!”(“你正是我们需要的人!”)取得了成效;10%的学徒比例已处于较高水平。

“历史已经证明,我们始终能够找到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办法。我们经受住了碎布与水源短缺、战争和经济衰退的考验。但有些东西始终不变:我们的团队精神,以及我们对公司和使命的认同。”




Wendt GmbH
1920年,Wendt GmbH作为一家砂轮贸易公司成立。如今,Wendt GmbH已成为3M的一部分。自创立以来,Wendt GmbH一直以高精度、高效率地磨削诸如PCD/CBN、陶瓷及硬质合金等硬质材料而闻名。

早在1953年,Wendt GmbH就已开始研发磨削机床。1954年,公司推出了首个以Wendt GmbH品牌命名的小型磨削机系列,随后又创新性地引入了电解磨削技术。到1959年,Wendt GmbH成为首家制造电解磨削机的德国公司。
1965年,Wendt GmbH推出了WAE 100——全球首台用于可转位刀片外圆磨削的机床。WAE 100的诞生奠定了可转位刀片磨削技术持续成功的基础。


如今,Wendt GmbH的机床系列已涵盖4至5轴CNC自动磨削设备,可根据客户的特定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
1967年,Wendt GmbH推出了Wendt Diatos——全球首台用于生产和精加工钢丝环的槽磨削机。
随后数年的经济成功推动了Wendt GmbH的全球化扩张。1983年,Wendt GmbH开始生产合成树脂结合剂砂轮、金属结合剂砂轮及电镀砂轮。



在2000年左右,3M公司收购了Wendt GmbH。因此,你会看到类似的名称:
3M Wendt GmbH(即3M在德国的精密磨具子公司)
Wendt Diamond Technology(用于特定产品线)



目前,公司的产品组合还包括陶瓷结合剂精密砂轮,并可为所有修整与成型工艺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凭借这一点,3M成为市场上唯一能够为可转位刀片整个磨削流程提供完整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Wendt GmbH的公司历史正是一部成功的并购整合史。如今,在3M的体系下,Wendt GmbH已成为全球领先的精密磨削解决方案制造商之一,其产品范围包括高精度磨削机床,以及与机床完美匹配的砂轮与修整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