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莫乱求神、乱取经——关于企业家学习问题的思考
信息导读:
2019年,市场形势突变,多数行业、企业发展速度陡降,很多企业陷入了深深的焦虑。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又进一步加重了企业主们的焦虑。如何破局?
“请神”“取经”,是两种典型的反应。一些企业试图通过学习取得“真经”来破局,另一些企业则寄希望通过空降“大神”扭转困局。
笔者所在的行业,早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前,一些头部品牌的资深经理人就被空降到了二三线品牌。全面复工之后,估计很多企业又会赶着去参加一个又一个的“破局学习班”。
求神取经,果真能突破困局,遏制发展减速乃至衰退下滑吗?
笔者认为,少数企业可能有效果,但多数企业反而可能忽略问题的本质而误入歧途,在困局中越陷越深。
企业的年度业绩,主要由以下四方面因素决定:
其一,过往的战略行动,如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战略性研发创新、核心竞争优势的塑造培养等;
其二,过往的基本功建设,如团队建设基本功,品质管理、成本控制、供应链建设等方面的管理基本功,渠道建设基本功等;
其三,年度的战术行动,如战术性广告传播、团队与渠道激励(打鸡血)、实效促销、引流“爆破”等;
其四,外部环境变化,包括突发的环境危机与机遇。
除了极少数“超级企业”可以一定程度改变环境,绝大多数企业只能通过前三个企业内部要素方面的努力去适应环境的变化、化解突发的环境威胁。
而改革开放“大红利”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多数天然就是机会主义者,普遍重视短期“速效”战术与业绩,轻视效用滞后的战略行动与基本功建设,多数患有“战略行动与基本功建设缺失症”。因此,多数企业也就无法通过“求神取经”快速化解当下困局。
既然多数企业难以通过求神取经化解当下困局,那么,是不是企业家、企业主们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就无需学习,也不能换将呢?当然不是。
笔者的建议是:要学习取经,但不乱学习、乱取经,要优化核心管理团队,但不乱换将。环境突变与突发危机下的中国企业的表现,引发作者深入思考了中国企业家们的学习问题。
不乱学习、乱取经
虽然学习取经难以快速破解当下困局,但却可以痛定思痛,有助于企业解决明天的问题,避免日后再次陷入同样的困局。
首先,要摒弃学习上的机会主义,循序渐进从管理、战略的ABC开始学起。
中国企业的大多数老板、老总们,多数是从业务能手、技术能手成长起来的,普遍欠缺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系统知识修养,对各种经营管理学说缺乏最基本的识别判断能力。企业家们的后天学习,要么是“富人俱乐部”式的EMBA,要么是缺乏系统性的专题讲座,甚至是“心灵鸡汤”式的成功学、国学之类。
现在很多打着“管理培训”的商业课程,收取天价培训费用,有意模糊理论的应用边界、夸大某些学说的实际作用,把个案当做普遍适用,甚至采取心理操控手段,捏造所谓的“成功案例”,整得参训者热血沸腾甚至神魂颠倒、啼啼哭哭,自以为遇见高人取得真经,实则贻害无穷。
俗话说“病急乱投医”,人在脆弱无助的情况下,很容易被他人误导利用,企业家们也不例外。
唯一可行的办法,是系统学习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建立理性的经营管理思维,提高对各类知识的辨别能力及对伪科学的“免疫力”。系统的基础知识虽然很难直接提高工作能力,却可以提高人们对知识的辨别力。
学习哪些基础知识呢?个人建议“半路出家”——专家型、经验型的老板、高管们,先从名校的大学本科教材开始学起,不要一开始就盲目追求学习内容的“高大上”。同样是本科基础教材,大学生们与老板们,学习的感悟与收获会完全不同。
基于以上观点,本人所任职的顶固集创(股票代码300749),2019年从名牌大学聘请师资,开办了一场为期一年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基础管理知识扫盲班,内容涉及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原理、战略管理、基础财务知识、基础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等类似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核心专业课程,坚决杜绝浮躁的速成速效学习!
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大机会,中国不缺大企业,但由于管理教育的缺失与企业家们不正确的学习,中国至今很少有世界级CEO与高管。中国CEO及高管们的影响力与治理能力半径,多数局限于具有地利人和优势的本土市场中的本土企业。
不说管理教育领先世界的美国,就是普遍被国人认为“落后”的印度,管理的系统教育也明显领先于中国。虽然印度受制于国情,如频繁的民族、种族冲突,性别歧视,相对低下的劳动素质等,经济发展远不如中国,但基础管理教育却远远领先中国,诞生了远多于中国的世界级CEO与高管。
例如,谷歌公司CEO桑达尔·皮查伊、微软公司CEO萨蒂亚·纳德拉、全球最大的电信运营商沃达丰集团前首席执行官阿伦·萨林等,这些在中国人心目中如雷贯耳的国际巨头,其CEO级别的高管位置居然都被印度人拿下了!
美国500强的印度裔面孔
早在2005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就显示,硅谷三分之一的工程师是印度裔,高科技公司里7%的CEO也都来自印度,中高层管理者中印度人的比例更高。
除了企业高管,越来越多的印度人也开始担任欧美知名商学院的院长。2010年7月,上任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第10任院长的尼廷·罗利亚是印度裔,他也是哈佛大学100多年历史中的首位外裔院长。此外,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院长、前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院长也是印度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这与管理基础教育与企业家及企业高管的管理学习有很大关系。
如果说印度未来有可能超越中国,那一定是因为印度的管理教育造就的“印度管理”。“未来印度超中国”,不完全是空穴来风。那么,印度的管理教育,与中国有什么不同呢?
一位中兴印度公司前CEO曾撰文说,他所面试的印度本地员工的简历中,在教育经历方面,他们无论技术专业是什么,都同时还有一个MBA学历。最初他以为是人力资源部门特意筛选的结果,但是当他前后检查了上千份简历之后,惊呆了:几乎找不到一份没有MBA学历的简历!他询问了本地资深员工后得知,印度自从1947年独立后,就马上把发展管理能力作为印度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MBA已经是印度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也就是说,印度的大学生,无论在校专业是什么,几乎都会同时辅修MBA。
反观中国,绝大多数管理者都是“半路出家”,很少有人在进入管理层之前就有系统、基础的管理教育背景。中国有大多数管理专业毕业生,却又没有其他专业的教育背景。可以说懂管理的不懂专业、不懂业务,懂业务、懂专业的不懂管理。中国的EMBA在职教育,不是在弥补在职管理者的系统、基础的管理知识缺失,而是成了“富人俱乐部”,成了教育机构的“掘金工具”与管理层的“镀金工具”。
笔者认为,中国当今比印度强大,主要得益于基础大环境,如强劲的内需刚需、相对宽松的创业与经营政策环境、稳定的政局、远比印度优秀的劳动力素质等,而不是得益于领先的管理。印度如果也能够通过类似中国当年的改革开放政策,造就良好的基础环境,未来超越中国也不是没有可能的,这并不是杞人忧天。对比中国,印度输在基础环境而不是管理;对比印度,中国赢在基础环境而不是管理!
总之,管理学习没有“速成班”,必须老老实实从基础ABC开始,EMBA也不例外!在职管理者们应该系统学习哪些基础知识呢?
首先,建议可以参照企业管理专业大学本科的核心专业课程安排学习。不外乎以下(但仅限于以下)知识:财会基础知识如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原理,基础的市场营销学,基础的管理学、战略理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等。建议企业对所有的中高层管理干部实施涵盖上述内容的管理基础知识系统“扫盲”培训并实施管理基础知识的上岗考核。否则,日后我们真有可能被印度超越。
其次,精读几本经典。
有了系统的管理知识基础之后,就可以循序渐进再读几本经典名著。如哈罗德·孔茨或者是斯蒂芬·罗宾斯等人编著的《管理学》、菲利普·科特勒编著的《市场营销管理》、迈克尔·波特编著的《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彼得·德鲁克编著的《管理思想精要》《管理实践》,杰克·特劳特等人编著的《定位》理论等。
读书不在多而在于精。对于那些一版再版的经典名著,不能走马观花得过且过,需要静下心来一读再读,直至完全理解其中的核心观点。
最后,不要迷信。
任何学科与知识,都有其适用边界,作为社会学科的管理类知识更不例外。经典名著一样存在适用边界,只不过适用边界更宽泛罢了。
书要读、经要取,但不能死读书、乱取经。思考性学习、选择性应用,才是对待管理类知识的合理态度。思考什么?思考理论诞生的特定历史环境与适用边界。
理论迷信=毒药,尽信书不如无书。凡是闭口不谈适用边界、鼓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培训都是耍流氓。在具备系统的基础管理知识修养,具备对管理知识及其适用边界的辨别能力之前,不适合参加那些“高深”的专题管理培训,否则容易误入歧途。
尤其要提醒,市场经济与现代企业组织、企业管理科学都是舶来品,在西方已经具有上百年历史沉淀,而在中国只有短短三四十年历史。中国的传统文化,诞生于农耕社会,主要服务于男权、皇权统治,并不适合于大多数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培训与学习,还是应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成熟的学科体系为主导。
不乱求神、乱换将
至于是否应该换将,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如果上述的战略行动与基本功建设缺失,是现任“掌柜”的失职所致,那么该换将还是要换将。但需要提醒的是:
战略缺失往往不是“掌柜”的失职,而是“东家”的境界思路所致。解决企业的战略行动缺失问题,首先要从“东家”的自我反省做起,换将解决不了企业主自身的战略觉悟与境界问题,因此也就触及不了问题的本质。事实上,笔者接触过的很多资深职业经理人,普遍都在叹息“不要跟老板谈战略”(意思是老板们只看眼前业绩)。
头部品牌的守业,不同于二三线品牌的创业;头部品牌的守业策略与经验,未必适合二三线品牌的创业。即使空降的“大神”,是头部品牌当初的核心创业团队成员之一,也需注意今夕环境的巨大变化,他们并未经历过当下劣化的市场环境,也未必能在新形势下再创辉煌。
头部品牌空降“大神”到二三线品牌,有可能意味着灾难而不是辉煌。笔者见过的大多数从头部知名企业空降到二三线品牌的职业经理人,都是失败的。“大神”空降可以有,但主要不是看资历、看背景、看光环,而是看思路、看境界。
内容来源:销售与市场网
留言板
- 方洁东会长祝贺《研磨》杂志创刊百期
-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领导带队赴磨库进行实践教学基地调研
- 经济浪潮中的深联智慧:策略远瞻与品质坚守
- 减少国内参展成本,与客户直接对接
- 晶森彩印:砂轮商标印刷行业的领航者
- 乘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 以 PFERD 品牌闻名的 Rüggeberg 集团收购 Silmax 的多数股权
- 磨友圈:走进PME 精密加工博览会和临沂五金展
- 入驻澳洲最大五金超市Bunnings攻略(九)
- PME CHINA 2024:精密加工盛会耀动上海,磨料磨具专区群星璀璨
- 澳大利亚涂附磨具制造商Workmate Abrasives:坚守澳洲制造,传承品质与创新
- 入驻澳洲最大五金超市Bunnings攻略(八)